一个外国商人游历中国,给中国写了个名字,让世界误会了700多年 - 文卫 - VR视觉网
现在位于 // 首页 / 文卫 >

一个外国商人游历中国,给中国写了个名字,让世界误会了700多年

2019-10-27 08:53:33
来源:东方头条评论:0点击:

上过中国历史的同学都知道,中国有很多别名中国可以是“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也可以是“华夏”(夏为朝代名称,华为国之名称,《左定十年传》记载“夷不乱华”,华夏合为中国)。

而后到了盛唐时期,八方来朝,中国人就有了“唐人”的名头,至今国外有华人的地方都有“唐人街”。另外不少王朝对立时期,如南朝自称“中国”,将北朝呼为“魏虏”,北方自称中国,将南朝呼为“岛夷”。

但是,在我泱泱大国之地,这都不算事。难得是老外,自丝绸之路开辟后,中国就有了“丝国”之名,也称“赛里斯”,意为“丝来之地”。另外,中国盛产精美的瓷器,在西方上层世界引起了一阵如现代明星般的追捧热潮,陶瓷的英文名“china”就成了中国的英文名“China”,但据说“China”是来自生产陶瓷的古代昌南镇,由音译转化而来。

但还有一种说法,称“China”来源于“契丹”。这种说法尚且不能明确论断,但中国在世界上确实有个“契丹”的名称,可以译为“Kaitay”、“Kathay”、“Hatay”、“Katay”等等。根据语种不同,不同地区的国家组词方式也不一样,清《天咫偶闻》:“蒙古呼中国为‘契塔特’,西洋呼中国为‘吉代’,皆‘契丹’之转音也”。

也就是说,“契丹”曾经是许多国家对中国的称呼,这种称呼一直延续到了现代,为何?

我们的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功不可没,中世纪欧洲国家称中国为“契丹”,主要是受到了马可·波罗与《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与他的游记《马可·波罗游记》,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中国名关这商人什么事呢?

商人17岁时,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前往中国,历时约四年,于1275年到达元朝的首都,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谊。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回到威尼斯之后,马可·波罗在一次威尼斯和热那亚之间的海战中被俘,在监狱里口述旅行经历,由鲁斯蒂谦(Rustichello da Pisa)写出《马可·波罗游记》(Il Milione)(又名《马可·波罗行纪》、《东方见闻录》)记述了马可·波罗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所见所闻,后来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由于与11-13世纪之间,在中原和蒙古之间,建立一个强大政权的契丹人相混淆。蒙古语里有个“乞塔”,蒙古人称中国北方中原地区为“契丹”这个称呼,来访的商人感受了金帐汗国强大并受蒙古语言影响,在书中使用"Kitai(契丹)"指代中国,然后逐渐在中东与欧洲流传开来。貌似在俄罗斯,人们还使用"Kitai(契丹)"指代中国。

商人马可·波罗和他的《马可·波罗游记》给欧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也给中国取了个名字,让世界误会了700多年。

热词:中国 写了 游历 商人 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