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管仲向齐桓公举荐的国相人才所具备的5种品质 - 文卫 - VR视觉网
现在位于 // 首页 / 文卫 >

《吕氏春秋》| 管仲向齐桓公举荐的国相人才所具备的5种品质

2019-11-24 22:14:27
来源:东方头条评论:0点击:

以前,一直知道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只不过,看《吕氏春秋》里的一段记载,却让我对管仲有了新的认识。

《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篇有记载这样一则故事,管仲病重,霸业中途,良臣将死,齐桓公很担忧。基于对管仲的信任,齐桓公就询问管仲:“一旦您不行了,谁来辅佐我?”

管仲回答:“我辅佐了您这么长的时间,都没能找到一个这样的人,现在我都病成这样了,实在不是说这事儿的时机呀!”

齐桓公再次恳求,于是管仲就问齐桓公自己有没有国相人选。

齐桓公就问了一下管仲:“您看鲍叔牙行不行?”

管仲直接来一句:“那厮太直太正,不能当国相。”

但是,直接否定齐桓公的提议就需要给另一个更好的建议。这个更好的建议就是隰(xí)朋。之所以推荐隰朋为相,就是因为,隰朋具备以下5种为相的品质。

齐桓公铜像1、对强者:学习

隰朋出身很高,是齐庄公的曾孙,纵使是这样,这人也没养成目中无人的性子,相反,在待人接物方面很是周到。明明自己已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也不恃才傲物,明白自己有不足之处,很善于学习。看到比自己好的,就学习人家。

这种品质可以防止刚愎自用,固步自封。

历史上有一个对比明显的例子,项羽和刘邦。项羽这人,出身贵族,但刚愎自用。刘邦这人,起于草莽,但善于向比自己厉害的人学习。所以,在人才划分上,项羽别说成为一国之主了,就是成为一国之相都不合适。但是,项羽是专才,适合为将,纵使为将,也需要有一个他信得过的在人心权谋上比较擅长的人和他配合,否则,也难逃功高震主被主杀的结局。

项羽雕像2、对弱者:怜惜

在对待不如自己的人上,隰朋和鲍叔牙的态度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鲍叔牙在这方面,很个性,不屑于和那些不如自己的人交往。而隰朋则不同,对待不如自己的人,他采用的是怜惜的态度。

“不屑于为伍”,就是直接切断了进一步了解的机会。缺乏进一步的了解,就意味着,一方面容易忽视处于成长期的人才,另一方面没办法找到更多的办法应对不好的人。这种方式很刚,但刚者易折。比如,在管仲和隰朋相继去世后,齐桓公坚持要鲍叔牙为相,鲍叔牙提出的一个条件是让齐桓公把佞臣易牙、开方、竖刁给踢了。齐桓公开始的确答应了,但是,没过多久,这三人就又被齐桓公给弄回来了。

从表面看,让佞臣远离朝堂与国君的确是一个办法,而且,看似是一个不拖泥带水的办法。但是,鲍叔牙忽略了人心,可巧,竖刁这些人就善于揣度人心。所以,这些人能够去而又返。

反观隰朋“怜惜”的态度,一方面可以学习不如自己的人与物的长处,一方面可以看清不如自己的人与物的弊端。

比如,作为一个人来讲,多认为其他动物是不如人的,但是,隰朋就能够通过学习这些不如自己的动物的长处,并且为己所用,成功摆脱困局。隰朋随齐桓公出征,归来之时军中缺水,隰朋借助蚁穴,成功找到了水源。如果缺乏对蚂蚁的观察和了解,又怎么会知道蚁穴和水源的关系呢?3、对国政:不该管的不打听

在职场,有一忌,那就是忌打听。同样,在古代官场,那也是。隰朋对于那些自己不该管的事务采用的态度就是不打听。

这么做是因为,国相是管理层的领头羊,如果什么都管,就会造成职责混乱的情况。而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事有轻重缓急,只有明白这个,才能保证在大事上不掉链子。

不该管的不打听,其实就是懂得取舍,懂得珍惜自己的精力,懂得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该放的地方。

齐桓公像4、对事务:无需了解的不过问

无需了解的不过问是上一个品质的细化。有些事,可以不管,可以不了解详情,但需要知道一个梗概。有些事,连梗概都不需要知道。既然连梗概都不需要知道,那就连问都不要问了。

在职场,总少不了这样一种人,那就是瞎打听、瞎问、瞎传话的人。 表面看,这种人很活络,很会来事儿,但,因为知道的太多太杂,总给人一种不稳重的感觉。在升职的时候,这种人也许从底层往上升一层还可以,但,再往上就不行了。因为,越是接近管理核心,越是要求一个人懂得轻重。

不得不说,这种不打听不过问的品质,很考验一个人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处理能力。处理得好,那就是进退有度,处理得不好,那就是不知轻重。对于这方面的能力,管仲自己都承认自己不如隰朋。

在《管子·小匡》中,就记载了管仲对隰朋这一才能的评价,“升降揖让,进退闲习,辩辞之刚柔,臣不如隰朋”。

鲍叔牙5、对他人:无关大节的看不见

在有关错误的应对上,《左传·宣公二年》给过这样一个建议,那就是“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在这一点上,鲍叔牙和隰朋的差别又是很大。鲍叔牙因为太刚,所以,对于别人的错处就会一直揪着不放。而隰朋则相反,对于他人一些无关大节的错误,隰朋多会假装看不见。

这个品质真的太重要了。如果,一个上位者,因为别人一点错就执意不放过,那么,被下面的人推翻就是早晚的事。如果,一个下位者,因为领导的一点错就执意不放过,然后呢,又干不掉自己的领导,结果往往是自己把自己给气死,即抑郁而终。前者如晋灵公,后者如鲍叔牙。

晋灵公这人,是典型的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而且,已经病态到残暴的地步。在他的手下干活儿,就不能出一点错误,甚至,都不能说是错误。只要是一不如他意,他就能把人给杀了。因为厨师炖的熊掌不透,他一不高兴,就把人给处死了。相国赵盾因为他这毛病屡次劝谏,他不听,就找人暗杀赵盾。最后,他也没落下一个好结果,被赵盾的弟弟给杀了。

虽说鲍叔牙和晋灵公的处事方式不同,但在“死揪别人错处”这一点上还有一样的。只不过,晋灵公太过于任性妄为,而鲍叔牙能够匡正自我,但,匡正的结果就是,自己把自己给郁闷死。

管仲雕像

以上5种品质,是管仲认为隰朋可以为相的品质。这5种品质,既可以作为职场人才考核的参考标准,也可以作为自我提升的方向。当然,这只是一个标准,而非绝对标准。

此前,曾看到有人在评价管仲和鲍叔牙的时候,认为,管仲之才大于鲍叔牙。因为,管仲给齐桓公举荐了桓管五杰(隰朋、宁戚、王子城父 、宾胥无、东郭牙),纵使是管仲死后,齐桓公还有可用之人。可鲍叔牙死后,齐桓公就废了,鲍叔牙没能给齐桓公举荐贤能才导致齐桓公亲近佞臣。

对于这种观点,我认为可以多面看,管仲为相那还是鲍叔牙力荐的呢,所以,说鲍叔牙没能给齐桓公举荐贤臣这个说法是不精确的。

虽说管仲举荐了桓管五杰,并认为富国强兵有这五个人就够了,可鲍叔牙举荐了管仲,而成就霸业就得需要管仲在那里镇着。所以,依据举荐人才的多与寡去评价才能的高与低很武断。

但,真要认真讲的话,只能说,才无高低之分,但有类型之别。有些人才善于管理,有些人才善于布兵,有些人才善于人际,有些人才善于分析,人才放对地方才是人才。

热词:管仲 举荐 春秋 具备 吕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