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蜀吴三国中,孙权称帝最晚,这是因为孙权称帝的条件,远远不及魏、蜀那样优越。
在魏国,汉帝早已成为曹操父子手中的傀儡。曹丕要做皇帝,在形式上还可以使用传说中的“禅让”退汉献帝献出皇位。
在蜀汉,刘备系汉室宗亲,曹丕篡了刘氏江山,他可以继承汉统,这也算是名正言顺。
可是孙权的情况与上述二人截然不同。
孙氏世居吴郡富春,是汉朝的臣民。孙坚虽然自称孙武之后,但年代久远,影响不大。18岁的孙权统事以后,张昭立即上表朝廷,曹操表请封孙权为讨虏将军、会稽太守。
孙权杀掉关羽以后,因为害怕刘备报复,又向曹操称臣求和。221年,刘备大举东征,孙权被迫向魏帝曹王称臣,受封为吴王。
孙权臣服于汉,于理说得通,但曹王既已篡汉,就是汉贼,孙权不但不讨贼,反而向他称臣,这就未免有屈身辱国之嫌了。难怪曹丕派邢贞赴东吴对孙权行策封礼时,将军徐盛见到趾高气扬的魏使竞伤心得痛哭起来。
但是,孙权屈身事魏是为了缓和南北矛盾,以便在当时专力对付刘备。曹丕也知道孙权“诚心不款”,他要使孙刘两家相互拼杀,自己坐收渔人之利。
而曹丕的用意,孙权也不是不知道。所以,就在彝陵战役大败刘备之后的三个月,孙权派太中大夫郑泉出使蜀汉,主动沟通两国之间的联系。
223年,诸葛亮派中郎将邓芝回使东吴,恢复了两国的盟好关系,孙权随后与魏国完全决裂。
彝陵战役之后,魏吴的关系很紧张。曹丕曾经三次大举伐吴,临江观兵,颇有踏平江东之意,因为东吴早有准备,他每次都无功而返。曹丕死后,其子曹叡年幼,一时无暇外顾,而诸葛亮忙于大举伐魏,东吴的外部压力减轻。
东吴内部,经过孙权君臣30余年的惨淡经营,国势已经强盛了起来。三国鼎立已久,孙权既与魏国为仇,又不愿称臣于蜀汉,他要与魏蜀比肩为帝,就是自然之理了。
229年,孙权在一批攀龙附凤的公卿百僚的簇拥之下,在武昌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也就是说,孙权苦等了30年,终于当上了皇帝。
孙权称帝后,以联吴抗魏为治国方略的蜀汉丞相诸葛亮立即派卫尉陈震去东吴祝贺。于是,孙权与蜀使议定中分天下,以豫、青、徐、幽属吴国,充、冀、并、凉属汉国,其司州之地,以函谷关为界。随后又与蜀使缔结盟约。从后来的事实看,孙权并没有与蜀汉共同伐魏,但确实做到了“各守分土,无相侵犯”。
孙权称帝以后,很重视公平执法和刑狱案件,关心农桑大事。他曾经多次下沼“谨察非法,当农桑时,以役事扰民者,举正以闻”。又诏“开仓廪以贩贫穷”。在他临死之前,还下诏“省徭役,减征狱,除民所患苦”。这些举措对于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孙权在其晚年,随着年老志衰,治国已大不如前。他变得嫌忌多疑,从而犯下了一系列错误,包括诛戮大臣之事多次发生。他先信任中书郎吕壹执掌文书,吕壹诽谤大臣,陷害无辜,连丞相顾雍也屡遭攻击。太子和大臣们进谏,他一无所纳。群臣因此不敢说话,上大将军陆逊、太常潘濬常为之流涕。
后来,吕壹之罪被发觉,孙权才下诏罪己。此后,随着老臣们相继去世,他愈发不能纳谏。
就在孙权病死的头两年,吴国宫廷发生内乱,太子和与鲁王霸争宠,群臣分为两派,孙权深感不安,经过一年的犹豫,终于作出废太子,赐鲁王死的决定。群臣进谏,他诛杀进谏大臣十余家,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由此事引起的宫廷内乱成为东吴衰亡的原因之一。
孙权从18岁统事,到71岁病死,统治东吴长达半个多世纪。吴国由于内部稳固,社会安定,社会经济大为发展,并为后来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当人们谈论“六代繁华”的时候,自然会想到这位吴国皇帝的开拓之功。